上週上課時
小彤跟我提到週末要去聽一場音樂會
「什麼樣的音樂會?」
「要演拉赫曼尼諾夫的死什麼的?」
「喔!《死之島》!」
「妳怎麼知道?」
「因為那場音樂會的節目單是我寫的啊!拜託多幫我拿幾份節目單啦!」
除了教學之外
妮妮老師的另外一項專長就是寫文章
從小我最喜歡的科目就是國文
學生時期參加大大小小的作文比賽也得到不少好成績
能把音樂和作文兩項專長相結合
是件快樂的事!
不過,寫作的過程比教學更辛苦也較寂寞
我們得在一個樂季開始之前
就先完成整個樂季需要的節目單
像小彤提到的這場音樂會是3/21上演的 (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演出)
我的節目單好像在去年暑假就寫好了
此外,即使一篇介紹的字數不多
卻得花很多時間來醞釀
反覆聆聽樂曲、觀察樂譜、蒐集資料等等
真是漫長的過程哪!
即便如此,當一篇文章完成、節目單印刷出來的時候
成就感還是會驅使著我繼續寫作
這個樂季我還寫了其他場音樂會的節目單
如果學生們看到拜託幫我多拿幾份讓我存個檔
謝謝啦!
在這邊和大家分享拉赫曼尼諾夫的《死之島》以及我的介紹文章囉!
S. Rachmaninoff: Isle of the Dead, Symphonic Poem, op.29
《死之島》是瑞士畫家阿諾德‧柏克林(Arnold Böcklin, 1827-1901)最著名的作品,他在1880至1886年間,以此為標題創作五種不同版本的油畫,其中一幅是黑白版、另外四幅都是彩色版。這些畫作在色彩和細節上有著些許的差異,但都描繪一座被深色的水環繞的岩石小島,和一艘即將靠岸的小船,船上除了划槳手之外,還有一位身穿白袍的人站立著,令人聯想至希臘神話中冥河的場景。
1907年,正為交響詩尋找創作題材的拉赫曼尼諾夫,在巴黎看到了這幅畫,當時他欣賞的是黑白版的複製品。之後,他又在柏林和萊比錫看到其他版本的真跡,但都不及前者讓他印象深刻。1909年,拉赫曼尼諾夫接受朋友史特路福(Nikolay Struve)的建議,在1月至3月間,以《死之島》為名創作交響詩,並將它題獻給史特路福。手稿上標示的完成日期為4月17日,隔天由作曲家指揮首演。
《死之島》為A小調,五八拍,大多用二拍加三拍的韻律來表現小船在水中漂浮的情形。樂曲開頭,大提琴拉奏五拍不斷反覆的動機,倍低音管吹奏主音A的持續低音,營造出沉重、靜止的氣氛。如同作曲家在其它作品中,引用「震怒之日」(Dies irae)象徵死亡的手法,這個動機也片段地、不時出現在《死之島》裡,加深死亡的意象。與柏克林畫作不同的是,拉赫曼尼諾夫在交響詩的中段加入「生命」的描繪。當拍號改為三四拍後,調性轉至降E大調,長笛和小提琴奏出歡愉的「生命主題」。作曲家解釋,這個對比的樂段應該更快、更加緊張、更富有感情,它並不屬於柏克林的畫,可視為對畫作的一種補充。然而,生命的喜悅是短暫的,當調性回到A小調,陰暗的死亡再度透過「震怒之日」及開頭不斷反覆的五拍動機籠罩時,我們知道人類終究無法逃過死亡一途。
(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碩士 黃暐婷)